足肢

来自WikiFur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肢体(limb)为与生物体以关节连接、或具有攫取能力的附属构造,后者例如章鱼的触手或是某些种类猴子的尾巴。(leg)则是将生物体从地面抬起、具有移行运动能力的肢体。

肢体的构造特化因应功能而起,例如人类上肢末端特化为手、海豚前肢特化为泳肢;同时也会有蹄、爪、蹼、掌垫等特殊肢体附器产生。

大部分动物的肢体功能为移行运动,即包括行走、跑步、登越等。某些动物能够以前肢或上肢进行搬运或操作物体,甚至某些动物的后肢或下肢也具备相似的能力。不过腿足数肢体数没有绝对关连,在不同环境下,生物体可能采取不同的足肢移行方式。艺术作品中亦可见到各种变形组合。

四足类[编辑]

四足类(tetrapod)在生物学上定义为具有四条腿足或似腿附器的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虫类、恐龙/鸟类、以及哺乳类。各部的肢体又可依身体站立型态作命名区别。以人类为例,人类四肢区分手臂为上肢、腿足为下肢;而以猫狗为例,四肢可分为近头端的前肢与近尾端的后肢

四足类可能为二足四足、或甚至五足

二足[编辑]

以后肢(或腿)进行二足步行的生物体称为二足(biped)。二足的典型移行运动包括行走、奔跑、跳跃等。

二足举例有小型鸟类、袋鼠、某些恐龙、以及人类;大多为陆地生物。且二足必须支持直立躯体,与四足相较之下对于平衡能力的要求更高,不过像人类的蹠行或像鸟类的趾行都是可能的站姿

某些非二足动物在特殊环境下会有偶发二足的移行模式,例如六足的蟑螂也会以二足奔跑。

四足[编辑]

四肢(四条腿)皆用以移行的动物称为四足(quadruped)。多数陆地步行的动物都是四足,但鸟类、人类、昆虫等大多不是四足。非四足类动物也有可能是以四足移行,例如螳螂;而有些鸟类在陆地匍匐诱敌的时候也会使用翅膀移动,可以视为四足的特例。

五足[编辑]

五足为特指袋鼠科肢体模式的术语。袋鼠科是以跳跃为主要移行运动的大型动物。

除了四肢(分别成对的上肢与下肢)以外,袋鼠科粗壮的尾巴被视为特化的第五肢,能提供支持与平衡的作用。

非四足类[编辑]

六足[编辑]

昆虫所属节肢动物的六足亚门(Hexapoda)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知物种量最多的族群,也是最常见六足(hexaped)生物。

昆虫的胸部由三段体节构成,每段体节有一对足肢称为胸足,每一足肢分五节。昆虫的胸足特化、型态多变,具有复杂的功能。例如螳螂第一对胸足特化为锋利的刀型,也因此只有四条腿的螳螂是四足而非六足

大多数昆虫在第二与第三体节背侧会有翅膀。

八足[编辑]

节肢动物门蛛形纲(Arachnid)为常见八足(octoped)。包括蜘蛛、蝎子等。蛛形纲动物不是昆虫,在头与胸融合的头胸部会有四对足肢,与昆虫的不同还包括不具触角与翅膀。

蛛形纲在头胸部前端会有两对特化的附器须肢(pedipalp)与螫肢(chelicera),能提供辅助进食、防御、甚至移行的功能。避日蛛(solifugae)的须肢能够执行足肢功能,因此看起来就像有十只脚。有些蛛形纲仅在若虫期间出现第四对足肢,而成体只见六足。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Octopoda)的章鱼有八条腕足。不过由于章鱼非陆行生物,通常不会称其腕足为

多足[编辑]

多足的(节肢)动物足肢型态与身体体节数相关,通常一段体节可以发育出附属的一对肢体,不过并非所有体节都会有肢体发育。

例如节肢动物的十足目(Decapoda)包括螃蟹、虾子等。胸部分八段体节,前三段有三对颚足(maxilliped),后五段有五对步足(pereiopod);腹部分六段体节,前五段有五对泳足(pleopod),最后一段有一对尾足(uropod)。

而节肢动物的多足亚门(Myriapoda)包括蜈蚣(centipede)、马陆(millipede)等都是多足,不过足数从不到十只到750只都有。

艺术上的应用与变化[编辑]

单足[编辑]

自然环境中尚未发现以单足为肢体模式的生物族群,不过仍然有因为先天畸形或外伤导致必须以单足移行的生物体存在。一般认为单足的移行模式为跳跃。神话传说中偶尔可见独脚人此类单足幻想生物。

二足[编辑]

兽人角色常见设定为二足,即四足动物的拟人型。二足直观的特征为身体直立。而为了使设定合理化,常会将原型为趾行的四足动物修改为二足蹠行。

四足[编辑]

四足为常见哺乳类动物的足肢模式,但是像双体兽这类的设定也会是四足。四足的前肢关节无法像二足的上肢(手臂)一样并拢在身体外侧。

六足类[编辑]

兽人或其他幻想动物的六足类包括:

  • 双体兽(上半躯体有一对上肢,下半躯体有四条腿)。
  • 四足类附加一双翅膀,例如飞马。
  • 原型为蝙蝠、鸟类等的二足兽人(两条腿、两条手臂、两只翅膀)。
  • 昆虫类的角色。
  • 复型兽,将通常所见非六足类的形象绘为六足类。

八足类[编辑]

兽人或其他幻想动物的八足类包括:

  • 附加一对翅膀的双体兽(翅膀可能附在上半躯体或下半躯体)
  • 下半躯体为六足的双体兽
  • 蜘蛛类的角色
  • 复型兽,将通常所见非八足类的形象绘为八足类。

多足[编辑]

使用超过三对足肢行走的动物及定义为多足,因此像是下半躯体为六足的双体兽也可归为多足。

奇数足肢[编辑]

自然界尚未发现奇数足肢的动物,除非是畸形或受伤而必须截肢导致。而在幻想作品当中呈现的三足型态生物会有例如照相机三角架的脚。

虽然袋鼠特称为五足,但是严格定义来说,他的尾巴不是腿,因此袋鼠不称为三足。

其他附肢[编辑]

鸟类羽翼、蝙蝠翅膀这类与上肢同源的肢体附器,在计算时视同肢体;但昆虫的翅膀为其外骨骼延伸,一般不纳入肢体计算。而魔法产生肢体型态的灵气、原先不存在而外加的机械构造等,在习惯上也不会当作是肢体计算。

已知生物的肢体主要以长条具关节的形式为主,轮状或球状具移行能力的构造不被视为生物体的自然部分。不过在漫画表现的手法上,有时为了强调速度与平衡,快速奔跑的腿会以轮状的轨迹表现。


解剖学
拟人型 - 拟兽型 - 双体兽 - 嵌合兽 - 复型兽
足肢
肢体数(四足类 - 六足类 - 八足类) - 腿数(双足 - 四足 - 五足 - 六足 - 八足 - 多足)
趾行 - 蹠行 - 蹄行
身体附器
- - - - - - - - - - 掌垫 - - - - 生殖器 - 外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