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瑞,但是Gay——中华内地兽迷与男同性恋者的交叉生态探讨(2023)
这个页面是一份原始的、存档的或翻译的文件。 文件本身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须尽可能保持原貌,并可考证。 |
《福瑞,但是Gay——中华内地兽迷与男同性恋者的交叉生态探讨》 | |
作者 | 知乎@包翔Br.B |
---|---|
出版地 | 中国大陆 |
语言 | 简体中文 |
类型 | 知乎 / 议论文 |
出版日期 | 2023年1月6日 |
目录
文章下载[编辑]
Giscovery同志观察 福瑞,但是Gay——中华内地兽迷与男同性恋者的交叉生态探讨]
作者简介[编辑]
包翔Dr.B(网名) / 医学博士后,福瑞,G ,公众号:风潮WindTide 首席运营
零、前言与声明[编辑]本文主要为福瑞与男同性恋者的交叉生态探讨、科普向文章,因此,本研究会提到性相关内容,并且认为是必要的。此外,基于笔者本人的专业背景,本文的研究内容相对会更偏向于“现实侧”(即从现实生活视角出发),这可能是目前中华内地福瑞社群研究所更为需要,并且可能是很多福瑞“有所回避”的。从现有国内外研究来看,从“福瑞侧”(福瑞亚文化视角出发)去研究性取向问题的项目尚有,但从“男同侧”(男同性恋群体视角出发)去研究福瑞社群文化、生态的项目却几乎近无。
一、什么是福瑞(Furry)[编辑]福瑞(Furry)是什么意思?[编辑]目前,福瑞社群本身对于福瑞的定义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不乏存在受到广泛认同的说法。在中华内地,对于福瑞定义缺乏有效共识。因而,这也是造成中华内地大众与非福瑞男同性恋者群体对于福瑞存在认知缺乏或偏差的重要原因。
要对“Furry”进行定义,离不开词义:“furry”一词本指 “有毛皮的,毛茸茸的”。而在这里,在兽圈(furry fandom)中,“Furry”的有三个基本的含义: ① 拟人化的动物角色,在这里一般被翻译成“兽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兽人与游戏魔兽世界中的兽人不同。举个例子,Nick Wilde in Zootopia is a furry.(电影《疯狂动物城》主角) ② 拟人化动物角色的爱好者,即构成Furry文化群体的主体——“兽迷”,也可以翻译为兽控、兽人控、兽粉、毛毛、小动物等等。 ③ 与以上两个含义相关的一种文化概念,比如This is a furry event, a furry mug, a furry T-shirt, this place is so furry. (这是一场兽聚,一个福瑞马克杯,一件福瑞T恤,这地方充满了福瑞感) 既然Furry文化的主体是兽迷,那究竟什么是“兽迷”?这是一个相当模糊且难以定义的概念。 Furries from A to Z(Anthropomorphism to Zoomorphism) 是2010年之前有关Furry最为全面的一项描述型社会学研究,作者Kathleen C. Gerbasi在文中对兽迷进行了定义: 兽迷是指那些对拟人化动物有着强烈兴趣的人,通常他们会将自己定义为不同于人类的动物
Furry在英语中是一个形容词,意为毛皮的;覆有毛皮的,也被意译为毛毛;这个词有好几种意义,取决于它被使用的前后文。它的主要意思是 "包含或类似于动物毛皮"。它也包含了涉及对于拟人化动物、传说及神话生物、具有人类或超越人类能力的幻想生物的兴趣在里头。
什么是兽设(Fursona)?[编辑]接下来,我们需要简单介绍一下与福瑞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福瑞社群。
创造属于自己的兽设是兽迷中最普遍的行为之一。 具体而言, 兽设是指自我的拟人化动物表征,是表现在自己身上的以动物为主题的虚拟角色,是兽迷在圈子里的形象(但并不一定具有具体的图像)。
根据FurScience2020开展的调研,占比较高的为“其他原创物种(可理解为非常见动物的混合种,兽迷社群内有时会戏称为“奇美拉”)”,狼、龙、狐狸、常见动物的混合种,占比比较低的也有鲨鱼、恐龙,蛇,乌鸦,昆虫等,可以说兽设的种类繁多,无所不包。
随着羞耻感的产生,儿童从3~6岁开始表现出人格面具的行为,这是教育的必然结果。到了青春期,他们就会尝试各种人格面具行为和人格面具表现。人格面具的发展在青春期及成年初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们内在有着很多的冲动、幻想、欲望、梦境和理想主义,外在又有着许多“要求与群体倾向一致”的压力。与外界的社会环境发生联系,也许看起来是非常原始而共同的期望。因此,当青春期的孩子这样做的时候,其间的平衡往往又会受到同龄团体心态的破坏。而对这种同龄团体的认同,正是协助他们从父母处解放出来、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因此,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有可能掉入人格面具的两个“陷阱”之中,即要么对外在客体付出过度的关注,要么就过度沉浸在内在的体验或幻想之中。无论是何者,都不利于心灵的健康。 人格面具产生自沟通的需要以及主体对社会的适应,它在掩盖本质的同时具有保护心灵免受损害的功能。 对人格面具的认同是必需的,但当这种认同达到“过分认同”的程度或“同一”的程度时,将面临病理性的威胁。这将暗含着此人会缺乏对超出其社会角色、性别角色之外的太多事情的知觉或理解,也是一种不成熟。过分认同人格面具,导致一种心理僵化或脆弱;其无意识中的内容就将闯入其意识中,而不是在一种可控的方式下慢慢涌现。自我便无法感受到内部事件,因此而不能够对它 们做出任何回应 。
可以看出,福瑞社群均以年轻化低龄化的年龄分布为主,此外,因上述研究排除了未成年人,实际上,公认的情况是无论是在中华内地还是其他地区,福瑞社群中均有大量的未成年人(暂缺实证性数据),且截止2023年的今天,中华内地并不缺乏优秀的低龄群体可欣赏的福瑞向文艺作品。FurScience的研究同时指出,约有95%的福瑞具有自己的兽设,而近50%的福瑞具有1个以上的兽设(或兽设明显的心理层面变化),而其实兽设的变化正契合了人格面具理论的发展心理学规律。FurScience的研究指出,福瑞的兽设性格在外向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尽责性与经验开放向五个维度均高于其持有者本体。即使众多福瑞认为他们的兽设与自己很相似,但兽设往往是一个“更好的自己”或者说是“自己理想的样子”。
什么是兽装(Fursuit)?[编辑]Wikifur解释兽装为:兽装,又有毛毛装、人偶装、布偶装之称,是让人联想到福瑞的动物服装。从简单的尾巴和耳朵,到整套覆盖全身的服装都有。这样兽装的穿着者便可以扮演另一种形象,类似于吉祥物人偶装。根据设计的复杂度和使用的材料不同,拥有兽装的人可能在兽装上花费少于一百到数千美元。这些东西经常在展览、委托或拍卖中售出。许多福瑞会根据网络上的教程和建议制作自己的兽装。
用“拥有兽装”来定义Furry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兽迷们都拥有自己的兽装,就全世界范围而言,FurScience调研中只有28%的兽迷拥有兽装。根据知乎辰风的一项小型研究[7]:中华内地的兽迷仅约有20%拥有兽装。
二、 福瑞与Gay的交叉生态概况[编辑]福瑞与Gay的交叉生态的国际研究结果[编辑]对于全球研究主要来自FurScience2020年的夏季调研,具体可见文后参考列表中的官网。 该研究与知乎辰风的小型调研相比较,两种研究所提示结果大抵相同,即在福瑞群体中,男性为显著占比最高的性别群体。且由于中华内地对于性别认知与多元分类相关研究与普及远少于欧美国家,中华内地的福瑞群体仍以男-女二元性别划分为主,故男性占比可能更为显著。
可见,福瑞群体中同性恋者是为占比最多的群体,而非异性恋者占比约为异性恋者的9倍。并且该研究结果显著高于FurScience团队先前的研究,
上述结果表明,相较于二次元群体和体育运动粉,福瑞群体中非异性恋群体占比明显高出许多。
该研究结论提示福瑞群体对于多元性取向的包容接受程度非常高——包括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与异性恋。这与许多人的一种假想是相左的:直男并没有在福瑞群体中不被接受。
研究表面。很明显,兽设的异性恋程度明显低于他们的创造者。这表明对于一些福瑞(尤其是异性恋福瑞)来说,他们的兽设是双性恋的,这可能反映了他们自己的双性恋特性。
①鉴于同性恋在许多地区(如中华内地)仍然受到一些社会偏见,至少对其中一些人来说,他们会说 “我不是同性恋,我的兽设是”,这是一种表达他们身份认同的方式,同时也使他们可以回避这种偏见。 ②这可能是各种性取向福瑞 "试水 "的一种方式,体验一下同性恋的感觉,或者衡量一下如果他们自己出柜是双性恋的话会有什么感受。FurScience未来的研究仍然需要检验以上两种假设。
中华内地“十兽九基”去污名化行动的启示[编辑]首先,笔者必须提出“十兽九基”可能并非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
A.男同性恋是污的、不好的→福瑞大部分都是男同性恋→福瑞大部分都是污的、不好的 B.男同性恋是以“性”为核心主题划分的群体→福瑞大部分都是男同性恋→福瑞是一个以“性”为主题的群体→福瑞群体是污的
仔细分析便可以看出这两种逻辑其中的问题。在认可“福瑞大部分都是男同性恋”这一客观研究事实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①“十兽九基”的说法具有中华内地福瑞社群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来源,而这种内部与外部同时都有极大的可能性保持有一种共同的客观共识,也就是即使在2023年的今天,中华内地绝大多数人对于男同同性恋者依然存在偏见。曾有2013年的研究调查显示,超过2/3的中国人表示无法接受同性恋<r[8]ef>英媒:2/3中国人认为同性恋“不可接受” https://news.sina.com.cn/c/2013-12-27/011229092452.shtml</ref>。而很多男同性恋者在中华内地依旧存在“自我恐同”“内在嫌恶”。那么,在全球多元性文化有序发展的今日,越来越多的多元化取向被越来越多国家/地区的人们所接受,而中华内地的男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本身真的应该继续被持有这些社会偏见吗?②中华内地公众普遍对于“性”这一主题的认知存在严重问题。“性”本身一定是“罪恶的”“污的”“羞于谈论”的吗?即使一个群体的划分是以性(或说性吸引力/性魅力)为重要的元素,那么这个群体就应该被中华内地的公众批判吗?
三、为什么中华内地的福瑞中男同性恋者有很大的占比?[编辑]发展历史——从贴吧的马太效应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编辑]研究中华内地福瑞社群的发展历史可以窥见福瑞中男同性恋者占比大的重要因素。关于中华内地的福瑞社群发展历史,可以参考《中华兽史》[9]相关内容以及知乎用户机壳[10]的相关回答:
大陆福瑞社群早期就是同性恋为主力建设的,可能是因为大陆早期兽圈发展据点单一,即核心互联网据点为百度贴吧“兽人吧”,而兽人吧本身早期具有大量同性恋性相关内容(以文艺作品为主),因此吸引了大量同性恋者(同性恋与其他人群的本质即是以“性取向”为划分,而性取向归属于“性吸引”的子类别),而同时中华内地早期对于这些内容的监管不多,助长了这些内容的传播,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
A.同性恋福瑞作品创作者→吸引同性恋福瑞受众→同性恋福瑞受众中诞生新的同性恋创作者→吸引更多的同性恋福瑞受众→形成庞大同性恋福瑞受众→以庞大的消费能力以及市场,吸引更多非同性恋创作者创作同性恋内容→吸引更多同性恋福瑞受众→同性恋保证了主体地位 B.某些含福瑞成分较多的文艺作品导致异性恋福瑞受众大量产生→受众中再产生中华内地异性恋福瑞创作者→中华内地异性恋毛绒市场过小,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创作者把目光转移向海外→中华内地异性恋受众跟着转移向海外爱好者群体→因为语言问题难以在海外形成交流群体,而创作者又不把重心放在中华内地爱好者交流上→中华内地异性恋受众去交流化→难以形成群体。
兽与自然崇拜、休闲的性[编辑]讨论福瑞,无法脱离福瑞文化中“兽”的一面。根据FurScience的研究,虽然福瑞并不等于兽信仰者(即认为自己是非人动物,其实质与自我概念与动物概念的交集程度相关),但福瑞的自然崇拜和信仰程度高于兽信仰者以外非福瑞群体。
审美机制:婴儿图式与超常刺激[编辑]根据生物多样性之父威尔逊的Biophilia假说[14],人类一直具有亲近动物的本能,[15]。有研究指出,这种倾向甚至在人类婴儿期就已经有所体现[16][17][18]。而福瑞群体的兽设本身常常与“可爱”“萌”的特质有强关联。研究认为:生物之所以具有“可爱”的特征,是为了促进其父母或其他生物个体保护自己,降低被伤害的可能性[19][20][21][22][23]据推测,终生童年特征(婴儿脸或婴儿脸)的存在,可能是我们对动物,尤其是宠物产生吸引力的基础。[24][25]童年的可爱特征一直保持到成年,这个过程叫做“少年延续现象”。在中华内地,有时候也被称为“逆龄生长”,这也是为何许多抗衰老的医美手段如此受到追捧的原因。
在某个无法具体锚定的时间点上(可能是2020年后),中华内地的男同性恋族群出现了众多的“喜熊”爱好者,“络腮胡肌肉熊”成为了一种那同性恋的造型或审美风潮甚至个人追求的“现实侧”造型模板;同时,福瑞社群中“喜熊”“喜偏胖”“喜壮”造型的亦不在少数。上述理论可以更好地去解释这种审美倾向——这些受到喜爱的“熊”或“胖壮”族群皆拥有“可爱”的婴儿图式面部特征,能够引起超常刺激,契合男同性恋者和福瑞的共同审美。反之,“猴子”身形的男同性恋者在男同性恋者中的喜好率占比较低,而福瑞中使用“猴子”作为兽设的占比也非常少。然而另一种共同审美机制也是相容的,即男同性恋喜欢“肌肉男”而福瑞喜欢“萌猛肌肉兽人”,也是一致的。 上述审美机制促进了两种交叉身份的融合。但是,这种审美倾向的背后是否暗含了另一个心理层面的共同问题——安全感的缺失?这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途径机制:地域与依恋类型[编辑]结合实际情况可知,中国兽迷们有五大聚集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且在鄂湘赣地区聚集分布。基本以中国几大城市群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结合同时期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不难看出中国兽迷多聚集于经济、教育发达地区。
基于人口,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LGBT)群体。2020年,BMC Public Health发表的一篇题为Mapping out a spectrum of the Chinese public's discrimination toward the LGBT community: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的论文,基于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绘制了中国LGBT群体所受歧视等状况的地图。研究综合评估了中国LGBT人群所经历的歧视,场所包括家庭、媒体、医疗服务、宗教社区、学校、社会服务和工作场所,地理范围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从异性恋参与者对LGBT个体的态度和LGBT参与者自我感知的歧视两个方面对歧视进行了测量。北同文化对此研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41]。
在亲密关系领域的研究中,依恋理论影响深远。心理学家将人们的依恋模式分为不同的类型,认为它们是从我们婴儿时和父母的相处中发展出来的,并由此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可以知晓,性少数人群以恐惧型依恋为主要依恋类型,而他们又非常渴望获得一段好的依恋关系而转变为安全型依恋,这时,福瑞社群的下次特征组合(主要来自FurScience的研究结论)便让这种男同性恋者与福瑞社群的个体流通/自我身份认同的觉醒提供了可能:
福瑞社群的互惠利他主义特征,能够显著帮助男同性恋者“现实侧”的恐惧型依恋类型人格面具转化为社群中的安全型依恋人格面具,这使得交叉身份的持有者更容易获取相关资源,包括:经济援助、心理支持、亲密关系甚至“更安全的性”等。从途径上,这是解释男同性恋者与福瑞社群的个体流通/自我身份认同觉醒的一种可能,但这随之也产生了后续的问题。
四、 交叉身份者的社交生态[编辑]“国际公民”与“乌托邦建设者”意识[编辑]FurScience的多项研究[43]提示:福瑞文化的文化共鸣为:一见如故,到了家了。
淡化的角色划分与社交途径差异[编辑]在笔者之前的研究《重要研究:刻板1/0划分使男同性恋幸福感更低》[44]中指出:男同性恋者进行角色划分的依据在中华内地与海外具有一定差异。海外以“Top”“Bottom”“Versatile”表述,主要指进行性行为时的偏好,而中华内地的“1”“0”“0.5”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心理的角色划分意义。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可能为以下几个方面(以Self-MF研究为主要方法):
并且在中华内地,男同性恋者的此种1/0划分造成了以下问题:
而这种中华内地男同性恋者进行刻板1/0角色划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而其这一刻板问题的解决策略可以是:
而对比研究福瑞社群,可以看出以下内容:
至此,福瑞与男同性恋交叉身份持有者的个体画像与社交生态或许可以窥得大概。
五、 交叉身份者的心理问题[编辑]更为丰富的幻想[编辑]在这一章节开始之前,就前述提到福瑞的核心社交主题为“幻想生活”的这一说法,FurScience的研究结论可以作为补充解释: 总体来说,一个人的福瑞自我认同程度越高,他们就越喜欢幻想,包括更多的魔幻情节、更多的童年(和当前)经历幻想以及更多的幻想活动。 虽然一般来说,福瑞比非福瑞更喜欢幻想,但区别仅限于健康的幻想(例如,出于娱乐、创意或社交目的,在非病理性程度上)。相比之下,福瑞与非福瑞的并没有在变态幻想方面体现多了明显的区别在于(如逃避现实、痴迷、妄想)。 福瑞与非福瑞一样善于区分幻想和现实,这表明虽然福瑞比非福瑞更喜欢幻想,但这并不是因为无法区分两者。 福瑞比非福瑞拥有更生动的心理形象,更容易产生幻觉。 福瑞的幻想程度与其他爱好者群体(例如,参加漫展的二次元粉丝)相当。
研究认为,数据表明福瑞可能拥有特别活跃、生动和神奇的精神世界,并且这些因素能够有助于提升其福瑞身份的自我认同。这种幻想常常也是具有强烈的交互性质的。但同时,Furscience的科学家认为:尽管福瑞拥有特别活跃、有些反常、生动和幻想的精神世界,但他们似乎与普通人群中的其他人一样适应良好。换句话说:虽然福瑞可能因拥有生动的幻想生活而与众不同,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产生社会功能失调。因此,可以认为,福瑞的核心社交主题“幻想生活”并非是负面的。 具有风险的心理问题[编辑]在心理问题方面,FurScience团队的研究指出,根据全球调研的客观事实,在所有研究的心理疾病中,只有一种情况的患病率可能高于普通人群:阿斯伯格综合征,或称为高功能自闭症。大约4%的调查参与者表示他们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鉴于对阿斯伯格综合征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的估计存在巨大差异,很难确切地知道这种情况在福瑞中比普通人群更为普遍。然而,最保守的估计表明,根据获得的数据,即使在控制了福瑞群体中不同的性别比例后,福瑞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可能性仍至少是普通人群的2.25倍。而“社交障碍”正是阿斯伯格征的重要特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与阿斯伯格综合征通常相关的一个特征是对狭隘或特定活动或兴趣的强烈关注。
必须在社会沟通和互动中有明显困难,同时存在受限的重复性行为。 在社交领域,必须符合以下全部3种症状:
在另一项研究中,FurScience团队询问了参与者,他们是否被专业人士正式诊断为患有自闭症:11.7%的福瑞表明他们患有自闭症。这一数字远高于普通人群,尽管这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警示。首先,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而且鉴于福瑞群体主要是男性,这可能至少可以解释其中的一些差异。第二点,我们认为这一发现并不是福瑞群体独有的,而是任何粉丝群体(如二次元、体育)的特征。鉴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之一是对某一特定主题的强烈兴趣/迷恋,我们认为,作为对某一主题充满热情兴趣的地方,福瑞这一主题可能对自闭症谱系的人特别有吸引力。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8%的人口患有抑郁症,另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显示,中国抑郁障碍患者的终生患病率为6.8%,中国抑郁症患者的终生患病率是3.4%;《柳叶刀》发布的一篇大型研究论文调查分析显示,2020年疫情流行之后,全球的抑郁障碍患者数量增长了27.6%[46]。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估算,2023年中国的抑郁症患者看,可能已经超过1亿,也就是说,平均每14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A.在同样的两用时期内,出现5个或以上的下列症状,表现出与先前功能相比不同的变化, 其中至少1项是:(1)心境抑郁 或 (2)丧失兴趣或愉悦感。 1.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既可以是主观的报告(例如,感到悲伤、空虚、无望),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例如,表现流泪)。(注:儿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心境易激惹。) 2.几乎每天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或乐趣都明显减少(既可以是主观体验,也可以是观察所见) 3.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明显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或几乎每天食欲都减退或增加(注:儿童则可表现为未达到应增体重)。 4.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 5.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由他人观察所见,而不仅仅是主观体验到的坐立不安或迟钝)。 6.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 7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地、不恰当地感到内疚(可以达到妄想的程度),(并不仅仅是因为患病而自责或内疚) 8.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或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或犹豫不决(既可以是主观的体验,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 9.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恐惧死亡),反复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意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B.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尽管抑郁症患者基数在逐年增加,但中华内地民众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却很有限,甚至包括一些抑郁症患者本人都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而误认为是自己性格缺陷或者软弱而导致。导致这种认知缺乏的原因本身也有很多,一方面本身“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概念进入中国也相对较晚,导致我国不同年龄层的人可能对抑郁症症状以及危害并不清晰,很多人依旧在认为抑郁症患者是“想不开”“玻璃心”“心里脆弱”“丧文化的追随者”。对抑郁症的污名化与社会歧视也确实存在,不少人将抑郁症症状与患者的个人素质联系在一起,指责其心理脆弱、“玻璃心”,因此才会患上抑郁症,使得患者宁愿忍受病痛也不愿意寻求医疗帮助。另一方面,抑郁症本身病因也很复杂,医学界至今也未能对其发病机制有较为清晰的解释,并且其症状多样,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可怕的是,至今仍有许多中华内地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未被检出,也未收到过任何心理学、医学干预。有报道指出:我国抑郁症患者仅有3.6%接受过精神科专科治疗。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提醒我们关注抑郁障碍患者群体的痛苦与无助。同样,类似的研究可以类比于与抑郁症常在一起讨论的另一些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妄想症等,但对于特定人群的此类流行病学研究在中华内地依然鲜见。
六、交叉身份者的性互动[编辑]性癖与否——关于异样性吸引力的讨论[编辑]笔者认为:福瑞可以是性癖的一种,但福瑞应不仅仅是性癖。
一种不良的性偏好(网页标题) 性癖好(sexual preference),或称性偏好,指个人对性表达、性行为的偏好。其具有个体化的特点,以个人的喜好为标准,具体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性偏好不同,因此会对于具有某类外表、体型、风度、气质的对象产生兴趣。
性癖主要为性心理障碍的一种或多种表现,既往的医学书籍将之成为癖,但由于“癖”字具有不良嗜好的含义,因此转用“症”阐述相关的含义,如恋物症、施虐症、异装症等。其特点具有合理性、成瘾性、违法性、伤害性、隐蔽性、刺激性等特点。[49](百度百科收录的定义选取自:陶林. 性偏好障碍.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22(11):786-788)
也就是说,性癖既是一种身份(如果被承认和接受的话),也是一种倾向,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隐藏它,而不是实践它、并放弃它,它不会消失。对于非践行者而言,性癖的含义是,他们不必害怕被引诱到性癖的生活方式之中。
不可否认,福瑞与性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福瑞社群包含的主题应是更为丰富的。基于FurScience的研究,全球福瑞社群中大多数福瑞并不是因为性相关内容而进入福瑞社群的。而对此深入研究的分析表明,在一年的时间里,福瑞对性相关内容的积极态度没有明显变化。进一步支持福瑞在不应该被描述为“恋物癖”的研究室,一项研究要求福瑞表明他们同意或不同意““我是一个福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喜欢福瑞的性相关内容””说法的程度。结果表明,只有一小部分福瑞同意这一说法。年长的福瑞和男性福瑞可能更同意这一说法,但福瑞对福瑞社群(包括自我认同)的认同程度与这一想法无关。
兽化的性道德?价值观的裂变[编辑]性道德问题始终是一个中华内地性少数群体与福瑞群体最容易产生争论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个价值观裂变的今天,不同的思潮冲击着不同的群体,多元文化的碰撞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彩虹色,虽然尊重每一个群体是探讨的一个前提,但客观上,在中华内地,福瑞与男同性恋的交叉身份者在社交对象的选择过程中,很可能会回避非福瑞的男同性恋者。(用一种更口语化的说法,“兽圈”的不想进””“Gay圈“) 除去前文3.4章节提到的内容外,在性道德相关的行为面,中华内地两者可能的差异如下:
其中,对于中华内地传统性道德冲击最大的观念,还是需要让我们回顾一下3.2中关于“休闲的性”的理解: 今天的人类性学界,已经明确将“性”与“生殖”目的解绑,出现了关于“休闲的性”(Casual Sex)的概念。休闲性(包含约炮),指的是在承诺性的亲密关系之外的性接触。让休闲性在众多性关系中脱颖而出的是,这段关系中的双方既不用承诺,也不需要像经营亲密关系一样付出那么多精力。享受性不等于道德败坏,无论男女,性探索都是,且应当是自我探索的一部分[52]。并且,我们也需要在一个重要的问题上提出质疑:人类作为生物的最终目的真的仅仅只是为了繁衍后代吗?同时,休闲的性极有可能是人类同性性行为的主流模式。
开放式关系指的是在性的角度,伴侣双方不认同关系中的排他性,允许彼此在共同维护当前关系的前提下,和其他人发生性关系。也就是说,开放式关系必须建立在一段认真且相对稳定的亲密关系之上,且这段关系始终是开放式关系的中心。这也是开放式关系和常常“走肾不走心”的休闲性关系最本质的区别。(开放式关系并非唯一的非一对一关系,在其他形式的非一对一关系中,比如多角恋,不一定适用此处的定义。在这里不展开论述。) 开放式关系中的所有参与者必须对此完全知情且认可。(此处强调参与者,而不仅包括开放式关系中的主要伴侣,即任何参与开放式关系的第三者都有事先知情权。) 在开放式关系中,除了前文提到的坦诚和知情同意是必须遵守的之外,大部分伴侣对于彼此都有着情感排他性的要求。 开放式关系在伴侣选择上的相对自由,也意味着相应的责任更为复杂。
七、交叉身份社群生态的改善策略[编辑]待解决的问题[编辑]发现与梳理存在的问题,是提出改善社群生态非常重要的一步。FurScience研究团队已经提出较多的、与福瑞社群相关的问题,经过笔者的思考与补正,将中华内地的福瑞与男同性恋交叉身份者存在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暂时归纳为以下几条:
学术与社会工作干预[编辑]中华内地的福瑞相关学术研究非常匮乏,远远少于日本、欧美国家,同时也远少于内地性少数人群的相关研究。中华内地的福瑞研究常常以个人研究为主,缺少福瑞学术团体,缺乏团队性的大型系统性研究,并且研究成果能见度低,成果转化度弱,传播效能较差。文献型、客观数据型、中立的、架构成熟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对于“现实侧”的相关研究来说。
八、后记[编辑]本研究综述与探讨主要由笔者一个人完成,由于中华内地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性质的可参考对象实在太少,部分论证与探讨的过程不得不加入一些主观的情绪、推断甚至可能会是暴论。作为一种剑走偏锋的比较研究,一个非常不成熟并且缺乏参考的研究项目,欢迎大家进行理性探讨、批评和指正。
同时,在此也呼吁更多的伙伴可以加入到中华内地的福瑞/性少数的学术研究中来,让我们的社群生态能够更加美好。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Medicine (Shanghai) 联系交流Q群:753932539
|
参考文献[编辑]
- ↑ 复旦大学知和社:《走进Furry世界》,2020年微信公众号推文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1109801/
- ↑ 相关研究均可见FurScience官方网站 https://furscience.com/
- ↑ 荣格著,徐德林译.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 ↑ U-ACG:从愚者到世界脉络:《女神异闻录》系列的“认识你自己” http://games.sina.com.cn/y/n/2020-04-16/irczymi6690676.shtml
- ↑ 范红霞, 王霞. 论人格面具及其教育意义[J]. 教育研究, 2011(1):3.
- ↑ 选取自TIPI量表 https://gosling.psy.utexas.edu/scales-weve-developed/ten-item-personality-measure-tipi/
- ↑ 辰风:兽圈情况调查-结果分析(第二部分)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2489713
- ↑ 例如杨雪燕《LGBT人群的数量估计:国际经验和中国挑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958659/answer/2010280918
- ↑ 《中华兽史》第三章 中国兽圈社群发展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3488642
- ↑ 为什么只有中国furry以同性向为绝对主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3869049/answer/1622465110
- ↑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 ↑ 为何同性恋在动物和人类中如此普遍,始终没有被进化淘汰?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6390828
- ↑ Knowyourself:“休闲性”(yue pao)都是走肾不走心吗?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5967698
- ↑ Wilson, E. (1984). Biophilia: The Human Bond with Other Species. Harvard,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De Mello, C. B., Munoz Pde, O., Lucci, T. K., David, V. F., Siqueira Jde, O., et al. (2015). Face scanning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human versus dog face scanning. Front. Psychiatry 6:150. doi: 10.3389/fpsyt.2015.00150
- ↑ Butterfield, M. E., Hill, S. E., & Lord, C. G. (2012). Mangy mutt or furry friend? Anthropomorphism promotes animal welfa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4), 957-960.
- ↑ Lobue, V., Bloom Pickard, M., Sherman, K., Axford, C., and DeLoache, J. S. (2013). Young children’s interest in live animal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1), 57-69. doi: 10.1111/j.2044-835X.2012.02078.x
- ↑ Muszkat, M., De Mello, C. B., Munoz Pde, O., Lucci, T. K., David, V. F., Siqueira Jde, O., et al. (2015). Face scanning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human versus dog face scanning. Front. Psychiatry 6:150. doi: 10.3389/fpsyt.2015.00150
- ↑ Alley, T. (1983). Infantile head shape as an elicitor of adult protection. Merrill. Palmer. Q. 29, 411–427.
- ↑ Brosch, T., Sander, D., & Scherer, K. R. (2007). That baby caught my eye…attention capture by infant faces. Emotion 7(3), 685-689. doi: 10.1037/1528-3542.7.3.685
- ↑ Glocker, M. L., Langleben, D. D., Ruparel, K., Loughead, J. W., Gur, R. C., and Sachser, N. (2009a). Baby schema in infant faces induces cuteness perception and motivation for caretaking in adults. Ethology 115, 257–263. doi: 10.1111/j.1439-0310.2008.01603
- ↑ Nittono, H., Fukushima, M., Yano, A., & Moriya, H. (2012). The Power of Kawaii: Viewing Cute Images Promotes a Careful Behavior and Narrows Attentional Focus. PLoS ONE, 7(9), e46362. doi: 10.1371/journal.pone.0046362
- ↑ Sherman, G. D., Haidt, J., & Coan, J. A. (2009). Viewing cute images increases behavioral carefulness. Emotion, 9(2), 282-286. doi: 10.1037/a0014904
- ↑ Archer, J. (1997). Why do people love their pet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18(4), 237-259, doi: 10.1016/S0162-3095(99)80001-4
- ↑ Borgi M and Cirulli F (2016) Pet Face: Mechanisms Underlying Human-Animal Relationships. Front. Psychol. 7:298. doi: 10.3389/fpsyg.2016.00298
- ↑ Lorenz, KLorenz, K. (1943). Die angeborenen Formen möglicher Erfahrung. 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 5(2), 235–409.. (1943). Die angeborenen Formen möglicher Erfahrung. 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 5(2), 233-519. doi: 10.1111/j.1439-0310.1943.tb00655.x
- ↑ 新华日报:为什么人人都爱冰墩墩? 可爱的“婴儿图式”起作用 http://xh.xhby.net/pc/con/202202/23/content_1033757.html
- ↑ Tinbergen, N. (1953). The Herring Gull’s World. London: Collins.
- ↑ [29]Barrett, D. (2010). Supernormal stimuli: How primal urges overran their evolutionary purpos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 ↑ Barrett, D. (2020). Supernormal Stimuli in the Media. In L. Workman, W. Reader & J. Barkow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Human Behavior. (pp. 527-53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Archer, J., & Monton, S. (2011). Preferences for infant facial features in pet dogs and cats. Ethology, 117(3), 217-226. doi: 10.1111/j.1439-0310.2010.01863.x
- ↑ Gould, S. J. (1979). Mickey mouse meets Konrad Lorenz. Natural History Magazine, 88(5), 30-36.
- ↑ Gunnthorsdottir, A. (2001).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f an animal species as a decision factor for its preservation. Anthrozoös, 14(4), 204-215. doi: 10.2752/089279301786999355
- ↑ Knight, A. (2008). “Bats, snakes and spiders, Oh my!” How aesthetic and negativistic attitudes, and other concepts predict support for species protec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8(1), 94-103. doi: 10.1016/j.jenvp.2007.10.001
- ↑ Knight, A. (2008). “Bats, snakes and spiders, Oh my!” How aesthetic and negativistic attitudes, and other concepts predict support for species protec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8(1), 94-103. doi: 10.1016/j.jenvp.2007.10.001
- ↑ Bi, M., & Cirulli, F. (2015). Attitudes toward animals among kindergarten children: species preferences. Anthrozoös, 28(1), 45-59. doi: 10.2752/089279315X14129350721939
- ↑ Knight, J. (1999). Monkeys on the Move: The Natural Symbolism of People-Macaque Conflict in Japa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8(3), 622-647. doi: 10.2307/2659114
- ↑ Bailey, N. W., & Zuk, M. (2009).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and evolution.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4(8), 439-446. doi: 10.1016/j.tree.2009.03.014
- ↑ Mann, J. (2006). Establishing trust: socio-sexual behaviou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le-male bonds among Indian Ocean bottlenose dolphins. In V. Sommer & P. L. Vasey (Eds.), Homosexual Behaviour in Animals (pp. 107-13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Rahman, Q., & Hull, M. S. (2005).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kin selection hypothesis for male homosexuality.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4(4), 461-467. doi: 10.1007/s10508-005-4345-6
- ↑ 北同文化:中国公众对性少数群体歧视程度的地域分布:一项全国性调研 https://mp.weixin.qq.com/s/uNpqPR5aEVCGJbKBQVMHow
- ↑ 北同文化2021年《中国性少数群体心理健康与亲密关系研究报告》中对于性少数群体的依恋类型分布的研究
- ↑ 兽迷心理学 2018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754424
- ↑ 笔者的知乎专栏文章:《重要研究:刻板1/0划分使男同性恋幸福感更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1708825
- ↑ DSM-5为什么会取消“阿斯伯格”诊断?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8001909
- ↑ 感到抑郁就是得抑郁症了?专家:每天出现且超两周未缓解应警惕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72803920168722.html
- ↑ 关注抑郁症患者 不能只靠药物与医生 http://www.tibet.cn/cn/instant/local/202212/t20221228_7335657.html
- ↑ 百度百科:性癖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0%A7%E7%99%96/19969585#ref_[1]_20682493
- ↑ 陶林. 性偏好障碍.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22(11):786-788
- ↑ Keenan, J. (2014, August 18). Is kink a sexual orientation? Outward: Expanding the LGBTQ Conversation.
- ↑ 对象有这样的“性癖好”,我该怎么办?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k1MTczMA==&mid=2652591728&idx=4&sn=1a54c4a2bdd98efc852b9244cc2e268b&chksm=8bfceaedbc8b63fb76db3761c1f1fb2f9328b2b500c8ff7e5417a38d62c03d0a8ea923235fd7&scene=27
- ↑ Knowyourself:“休闲性”(yue pao)都是走肾不走心吗?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5967698
- ↑ Knowyourself:“休闲性”(yue pao)都是走肾不走心吗?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5967698
- ↑ David J .Wallin,《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从养育到治愈,从理论到实践》,2021年1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Knowyourself:你以为的开放关系 Vs. 真正的开放关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519273312271247&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