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

来自WikiFur
跳转至: 导航搜索
Gay Pride Flag.svg

LGBT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写。
尽管LGBT与GLBT意思完全相同,但通常认为LGBT里包含了更多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内容(L位于第一个字母)。

含义[编辑]

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 在现代用语中,“LGBT”一词十分重视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文化多样性,除了狭义的指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族群,也可广泛代表所有非异性恋者。另外,也有人在词语后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儿(Queer)和/或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LGBT现今已获得了许多英语系国家中多数LGBT族群和LGBT媒体的认同及采用,成为一种非常主流的用法。

历史[编辑]

1960年代性革命之前,社会上并没有专门指代非异性恋的中立词汇。最接近中立的词汇是1860年代出现的“第三性”,但这个词并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接受。第一个广泛传播的词汇是“同性恋”,但是这个词在1950和1960年代被认为有贬义,所以一度被“同性爱”代替,1970年代被“gay”代替。随着女同性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gay”和“lesbian”的使用变得普遍。女同性恋组织比利提斯的女儿在1970年代提出了女同性恋社群应该更注重哪个方向的争议——应该更关注于女权运动还是同性恋权益。身兼女同性恋身份的女权主义者认为男女平等应优先考量,认为性别分工和男女气质被这个群体认为是父权的象征,不参与当时在酒吧流行的性别角色游戏,也回避男同性恋沙文主义;一些女同性恋的女权主义者不愿意和男同性恋者一起工作。持本质主义观点的女同性恋认为自己生来即为同性恋,倾向于用“lesbian”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性倾向,并认为同性恋分离主义和女权主义者的愤怒观点不利于争取同性恋权益。这种态度迅速被双性恋和跨性别人士认可,并一起寻求更大社群的认同。在石墙暴动后的一段时间,即1970和1980年代,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皆对双性恋和跨性别人士的接纳程度有所降低。双性恋被认为是不敢出柜或不能自我认同的同性恋,而跨性别被认为其行为偏离了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每个社群都发展出了各自的自我认同,其中包括是否接受其他性别的族群以及如何与其他性别相处的问题,然而这些争论持续至今。
“LGBT”第一次于1988年在美国出现。1990年代,“LGBT”作为中立词汇被用来称呼这四个群体以表示尊重。尽管LGBT群体内部对不同群体的接纳程度不一且有不少争论,但“LGBT”一词的使用还是被认为是包容的积极象征。尽管“LGBT”一词没能体现非异性恋中的所有小群体,但这些未能体现的群体通常也被认为是“LGBT”所涵盖的一部分。总的来说,“LGBT”一词一直尽量把被边缘化的群体包含到该词的意义里。

活动[编辑]

“骄傲节”(又称:“同志骄傲大游行”)最早的同志骄傲大游行可以追溯到1970年,近一万名男女同志齐聚纽约,要求同性恋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之后,这项运动不仅在美国流传下来,并且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标志为彩虹旗。目前已经在英国伦敦、德国柏林、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奥地利维也纳、西班牙马德里、美国纽约等多个城市举行过,已经是国际上公认的狂欢节之一。2009年,上海骄傲节成立,是一年一度倡导多元化的庆典。在2020年,上海骄傲节宣布终止所有活动

Puzzlepiece32.png 這是一個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Wikipedia-logo-v2.s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