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獸迷的主體困境與書寫職權——反思臺獸研NTUGC社課網路論戰(2022)
這個頁面是一份原始的、存檔的或翻譯的文件。 文件本身並不代表本站的立場,須盡可能保持原貌,並可考證。 |
《臺灣獸迷的主體困境與書寫職權——反思臺獸研 NTUGC 社課網路論戰》 | |
作者 | 徐亦霆、楊剛 |
---|---|
出版地 | 中国台湾 |
語言 | 台湾正体 |
題材 | 台兽研;獸迷社群 |
類型 | 议论文 |
目录
文献下载[编辑]
《臺灣獸迷的主體困境與書寫職權——反思臺獸研NTUGC社課網路論戰》.pdf
摘要[编辑]
獸迷(Furries;ケモナー)是對擬人動物(anthropomorphic animals)角色感興趣的粉絲(Gerbasi et al. 2008; Roberts et al. 2015),源於美國 1970 年代晚期的科幻迷文化(Science-Fiction Fandom),臺灣於2000年代初期在網路上形成社群。臺灣獸人文化研究社(簡稱臺獸研)為一個由獸迷並以「為獸迷書寫獸圈」為志業的研究型同好社團。2022年5月,本文兩位作者所屬的臺獸研應台大男同性戀社(NTUGayChat;下稱 NTUGC)邀請進行社課演講;因應 NTUGC設計的內容,在社課結束後非但未引起共鳴,而是受到臺灣獸迷社群廣泛地批評。
社課開始前的文案爭議、標題爭議及社課結束過後的網路論戰,都顯示了臺灣獸迷社群並未與臺獸研共享對於「『獸』對某些男同性戀而言僅為一種美學偏好」此種認識論的焦慮。臺灣獸迷社群對於其主體性的論述或書寫的缺席,使得獸迷社群內部的公共性,或對於鉅觀性別政治的公共性無法萌生;導致獸迷身份主體性的不確定,也使得其在臺灣性別政治及酷兒運動歷史中從未被重視及討論。而網路論戰中,臺獸研被認為有「研究」責任的同好社團的反饋與批評,則顯示了臺獸研在粉絲社群內的書寫職權與倫理問題。
本文以網路民族誌為方法回顧本次炎上事件,並提出粉絲社群的網路論戰(炎上)背後的文化脈絡,由此反思迷學者如何進行田野工作。本文也將基於臺獸研對於獸人文化逐漸被認識的過程之觀察,討論獸迷社群內部的性別生產機制、獸迷文化的性制 (sexuality)與男同性戀的逐漸同步、並指摘獸迷社群內部對陰性氣質與陰性處境的貶抑;並針對男同性戀向的文化商品對獸迷社群經濟的新興重視、男同性戀社群將「獸圈」視為另類男同志實踐的方式,忽略獸迷社群內既有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內涵現象提出分析。本文可對次文化主流化進程研究與書寫提供參考。
关键词[编辑]
獸人;獸迷社群;性/別;炎上;迷學者(Aca-fan);臺灣獸人文化研究社
作者简介[编辑]
- 徐亦霆/台聯⼤亞際⽂化研究國際碩⼠學位學程碩⼠⽣
- 楊剛/台湾清華⼤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一、脈絡化獸⼈⽂化/獸迷社群(Furry Fandom)[编辑]「獸人(Furry、ケモノ)」指的是跨地域獸迷社群意義下,對動物進行擬人化(anthropomorphize)並使其個性化(personalize)的擬人動物角色設定。「Furry」原先指的是「被毛皮覆蓋的(covered with fur)」或是「似毛皮的、仿毛皮的」意思,一開始與此種角色設定並無關係,於 1986 年的科幻迷聚會中,Mark Merlino 與Rod O’Riley 將其擬人動物為中心的活動稱為「Furry Party」,而該活動也是 furry 在美國科幻迷文化的開端,後續「Furry」一詞除了稱呼擬人動物角色,也被挪用為指稱「獸迷」(Strike 2017: 120)。
臺灣的獸迷社群則在1990年代晚期,有少數幾位獸迷透過網路發現了國外獸迷的論壇、圖庫網站,於是這些獸迷經常待在網路上,與國外(多為歐美國家)的獸迷交流,並且嘗試著自己架設網站並放置個人創作。2002 年 5 月,J.C.創立「獅迷閒聊天堂」論壇,吸引迪士尼動畫《獅子王》的粉絲,隨後以獸迷為主軸的「野性疆界」、「狼之樂園」相繼成立,其中,狼之樂園為臺灣獸迷社群的定型化有重要的影響,除了提供臺灣早期獸迷發展社群想像的機會,也有少數獸迷開始移植國外獸迷論述與實踐。2010 年代,大型社群網站逐漸取代網路論壇,成為獸迷主要交流的媒介平台。目前臺灣獸迷主要以大型社群網站作為迷實踐的主要場域,與其他獸迷社交、進行獸人角色的創作、接收商品資訊、委託創作等;每年也會有數場獸迷大型聚會活動,供獸迷前來參與,這樣的粉絲實踐也造就了不同於其他迷文化的實踐模式:獸迷未有核心的商業作品去支撐粉絲活動與認同,獸迷社群已有獨立運作的經濟模式維持社群的繁盛。
而我們做為「獸迷」在獸迷社群內的重要實踐,便是經營同好性質的社團「臺灣獸人文化研究社(簡稱臺獸研)」。臺獸研於 2018 年 4 月創立,旨在探索臺灣獸迷社群的文化,近年出版資料型同人誌刊物《獸言誌》一共三期(見圖一),裡面記載獸迷的經驗自述、資料整理、自由研究的內容[1]。
⼆、獸迷與性/別身份的關係[编辑]「獸迷」身份通常被視為與社會弱勢身份、尤其是非主流性/別認同有一定關聯(Gerbasi et al. 2008; Soh, Canter 2014; Hsu, Bailey 2019),學術社群或粉絲社群皆對此一現象有所好奇及探索,但目前對於此現象之原因未有定論。
Austin(2021)則是以「卡通色情(cartoon pornography)」作為概念解釋獸人的色情作品,認為卡通角色易於展示異性戀以外的社會關係,並使讀者更容易將自我認同投射於上,用以解釋獸迷為何多為非異性戀;卡通色情所允許的視角也不若人類色情作品對於觀者的性/別分類,乃至人、物的社會、文化、道德面向的指定。而在臺灣社會現在進行色情創作(網黃、色情影片等等)仍需面對相當的法律風險的當下,卡通色情是一個更可以規避審查、規避法律風險的創作文類。也因此,卡通色情更可以呈現非主流異性戀所偏好的性實踐樣態。獸迷的色情創作也是如此,除了再現了非主流的性實踐,與現實斷裂的性實踐樣態也可以被獸迷色情文類所想像:獸人、非常規性實踐(kink)、透視視角及性徵的誇張化強調等皆然。透過「盜獵(poaching; Jenkins 2012)」動物形象,獸迷創造了另一種動物的喻依,並且在色情與非色情的實踐中使用。
三、台⼤男同性戀社(NTUGayChat)社課事件脈絡[编辑](一)社課前[编辑]2022 年 5 月,我們以「臺灣獸人文化研究社」的名義受邀至「台大男同性戀社(NTUGC)」講授社課,應對方要求以「獸人文化與男同志的關聯」為主軸設計社課內容,這也是第一次臺獸研以社團的名義對外講授社課。由於臺獸研觀察到臺灣獸迷社群正在進入大眾文化的場域裡,我們認為這場社課可以作為讓男同性戀了解獸人文化的契機,以指摘在男同性戀的視野下,「獸迷認同」與「男同志」身份可能相互混淆的處境。
社課當週,NTUGC 未經我們確認的情況下發佈社課宣傳文宣,內容呈現的是對獸人文化的不了解與錯認(圖二)。許多獸迷批評 NTUGC 將獸人文化與男同志社群相混淆,文案也變相印證了我們一開始認為「男同性戀對獸人文化認識不足甚至誤解」的猜想。這則貼文有許多將「獸人」與「男同志」混淆的地方,例如:部份男同志的身形分類雖以動物形象作為能指(signifier),並消費那些得以附著依附認同的文化產品,但是這些動物形象與獸人仍有落差;「獸人向」漫畫不會以「人獸」作為稱呼,也並非隸屬於男同志漫畫的分類;文案將獸人色情作品問題化,以及對於情色作品的過度強調,也受到獸迷社群的反彈。該文宣除了忽略了獸人文化的文化自主性,也錯誤認識了獸人文化的內涵,NTUGC 在收到獸迷反彈的訊息後及時發佈道歉並依我們的建議發布更正版本的社課文宣。
(⼆)社課內容[编辑]社課前一天,我們為了方便參與社課的聽眾閱讀,將社課所用的投影片上傳臉書粉專[9](圖三)。臺獸研在本次社課中提出兩個現象:即為(1)獸迷社群內部的性別生產機制,以及(2)不具獸迷認同的男同志如何認識/認知獸迷社群,以及男同志社群與獸迷社群產生關聯的途徑。
我們在簡報的第二部份,以多個事例顯示,男同志文化社如何在近幾年發現獸迷社群,並且發展出「將獸人文化視為是男同志文化的子集合」的慣習:「桃色壞男孩」將獸人角色與多個符合主流男同志偏好的身體並排排列且一起泡溫泉的「男孩溫泉變色杯」(圖四),將獸人角色背後的指涉的「獸迷」為男同志身份政治框架的一員;早期由男同志市場為主要取向,並且以配音等創作使產品更為滿足性幻想的「異物」,也在 2022 年與臺灣知名獸人繪師竹本嵐合作推出「大竹」角色假陽具(圖五);以及男同志以熊進行創作的文化商品是如何熟練以動物形象創作出「一個男同志的『熊』與一個獸人熊並列」的樣態,使更多男同志相信「獸人僅是男同志的某種偏好」而已。由這種男同志主動「發現」獸圈,並且將獸圈視為部署資本的潛在目標,將「有錢到可疑的獸控」塑形為一個自證預言,並合理化大眾對於獸迷社群的經濟機會主義(economic opportunism)凝視。
(三)社課後的網路論戰[编辑]在這場社課的簡報公開後,在臉書上引來許多獸迷關注、分享與評論。而針對臺獸研社課的網路論戰(flaming)顯示了臺灣獸迷社群並未與臺獸研共享「『獸』對某些男同性戀而言僅為一種美學偏好」此種認識論的焦慮。如前所述,臺灣獸迷社群雖然接受源自美國科幻迷文化的粉絲聚會(Fan convention)、日本 ACG 文化的同人創作,但臺灣獸迷主體性缺席的狀態,使其仍無法如同美國獸迷社群一般,參與勞動、性別等倡議活動並進入公共領域[10];臺灣獸迷社群對於其主體性的論述或書寫的缺席,使得獸迷社群內部的公共性,或對於鉅觀性別政治的公共性無法萌生;導致獸迷身份主體性的不確定,也使得其在臺灣性別政治及酷兒運動歷史中從未被重視及討論。
四、獸迷社群的書寫職權省思[编辑]獸迷的主體性受挑戰的文化處境及臺獸研所受到的質疑,與 Hills (2002) 認為「迷」想像中好的主體性應是「懸而未決」相呼應。Hills 指出研究者通常慣於期待粉絲對提出對個人經驗的理性解釋,相反地,沉浸在迷客體中的粉絲們,通常是處於自我懸置的狀態。研究者眼中「自我懸置」、「模糊」的主體性,對迷來說反而未必是壞事。但如同前述,作為獸迷社群內的書寫者,我們認為自我懸置的主體或許可以滿足迷客體中的粉絲們,但臺灣獸迷無以名狀的性別政治主體,並在無法逐漸可見的歷史時刻,使「我們獸迷」抵抗或是質疑被以男同志性別政治身份認識;自我懸置若無法透過論述著陸,終將使獸人文化的歷史與文化脈絡消逝飄散。
IARP 由於並未透過訪談或參與觀察的方法勾勒出一個社會、文化的樣貌,而是直接在大型聚會活動發放問卷進行研究。因此 IARP 成員可以以一個介於圈外與圈內之間的閾態(liminality)之姿,穿著象徵「科學」的實驗白袍,現身於獸迷大型粉絲聚會之中(圖六)、並以「關注獸迷社群的學者」之姿現身於媒體訪問之中。這也側面顯示了除了學術上的論述缺乏,IARP 所側重的實證主義路線、以身兼迷身分的學者之姿輾轉於圈內圈外,並不是我們想要效仿的對象,因此臺獸研未有可以作為學術書寫或社群實踐的可靠參照對象。 臺灣獸迷社群發展更加晚近,且因為目前未有其他行動者持續從事獸迷相關論述生產活動,因此在社課後的網路論戰中,臺獸研的論述生產常被視為意欲代表臺灣獸圈的實踐,並質疑社團成員是否有足夠正當性進行論述生產之活動。這與詮釋人類學關注的地方知識、書寫職權的概念能夠相借鑑。林徐達(2011)以 Lahuy 的返鄉論文口試作為例子,探討原住民部落的知識生產倫理,以本次 NTUGC 社課事件來說,更能凸顯獸迷社群作為粉絲社群的特質──由於獸迷社群並非透過血緣、地緣關係所組成,而是透過想像的力量,使世界各地對擬人動物角色感興趣的粉絲凝聚,在當地發展社群。因此相較於原住民部落,獸迷對於「圈內人」的定義似乎更容易受到質疑與挑戰,臺獸研欲發展出有關「臺灣獸迷」的主體論述,更易被當成是不具合法性的知識生產。
五、結論[编辑]臺灣獸迷社群長期以來作為美國、日本獸迷社群的後進國家,吸取不同國家獸迷社群的論述、實踐模式,但對於「臺灣獸迷是什麼」及其社群的歷史、主體性及文化內涵卻缺乏社群共識,社群內部也未能營造出對此重視的公共意識,導致臺灣獸迷常引述國外獸迷社群的論述,卻忘記臺灣獸迷社群自有其歷史與特殊性。臺灣獸人文化研究社作為社群內部的行動者,也理應更細緻的迂迴前進於當下臺灣獸迷社群主體被懸置的文化困境之中;在無法確定社群反應的情況下,徑直拋出對社群內部性別議題的反省與芻議,確實有考慮不周的地方。
|
参考文献[编辑]
- ↑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rpfurry
- ↑ 網址:https://www.slideshare.net/ShuK4/in-011,本業餘調查雖為臺灣獸迷社群較知名之人口學研究,但調查母體刪除 20 歲以下的樣本,有效樣本不足原採樣範圍 50% ,效度可受質疑。本調查性別部分之說明也並未澄清方法論上的分類方式。
- ↑ "Flaming Moe". The Simpsons. Season 22. Episode 11. 2011-01-16. Fox Broadcasting Company.
- ↑ "Fur and Loathing".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4. Episode 5. 2003-10-30. CBS.
- ↑ "Mama Told Me I Should Come". The Drew Carey Show. Season 8. Episode 6. 2002-10-21. ABC.
- ↑ “Secret Lives”. Taboo. Season 8. Episode 1. 2012-1-3. National Geographic.
- ↑ [MSNBC]. (2014, December 10). Mika Brzezinski Learns About “Furries” | msnbc [Video]. YouTube. Retrieved September 14, 2022,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76cHN2FDU.
- ↑ 文字 role-playing 行為可追溯至 1990 年代《FurryMUCK》,為最早之獸迷社交平台。由於當時技術限制,因此僅能在電腦中使用文字扮演其獸設(fursona)形象。網路研究經典《虛擬化身》亦有指出當時獸迷透過 MUD 遊戲進行虛擬性行為的實踐樣態。
- ↑ 網址:https://reurl.cc/4poXKK
- ↑ 參見 Matthew Gault(2022)。〈Meet the Furry Organizer Unionizing Starbucks〉。Vice。取自:https://www.vice.com/en/article/jgmwd3/meet-the-furry-organizer-unionizing-starbucks。與 Dexter Thomas (2022)。〈Furries Are Leading the War Against a Book-Banning Mississippi Mayor〉。Vice。取自: https://www.vice.com/en/article/wxdpen/mississippi-furry-book-banning。
- ↑ 目前現有對獸迷的學術研究中,以 FurScience 團隊為主(舊名「國際擬人動物研究計劃International Anthropomorphic Research Project; 簡稱 IARP」),主要是由心理學家組成,採取量化方法,在美國大型獸迷聚會發放問卷並進行分析。但是 IARP 的研究缺乏文化敏感度,重新置獸迷於可能被汙名化的處境裡,某種程度上也預設獸迷認同的本質主義傾向(Austin 2021)。
- ↑ 網址:https://reurl.cc/ER5ZX1。
- ↑ raistlin12134124(2021),〈2021 獸圈學校科系調查報告〉,
- ↑ ClannadGood(2022),〈[閒聊] 獸圈炎上事件〉,網址:https://disp.cc/b/ACG/eXj0。
- ↑ Gerbasi, Kathleen C., Nicholas Paolone, Justin Higner, Laura L. Scaletta, Penny L. Bernstein, Samuel Conway, and Adam Privitera. 2008. “Furries from A to Z (anthropomorphism to zoomorphism).” Society & Animal 16(3): 197-222.
- ↑ Courtney N. Plante, Stephen Reysen, Sharon E. Roberts, Kathleen Gerbasi. (2018) “Animals Like Us”: Identifying with Nonhuman Animals and Support for Nonhuman Animal Rights. Anthrozoös 31:2, pages 165-177.
- ↑ 網址:https://twitter.com/furscience/status/1543585208208965632/photo/1
- 林徐達。2011。〈論地方知識的所有權與研究職權:從詮釋人類學的觀點省思 Lahuy 的「論文返鄉口試」〉,《臺灣人類學刊》第九卷第一期,頁 147-185。
- 張瑋容。2013。〈從「BL 妄想」看另類情慾建構-以臺灣腐女在「執事喫茶」中的妄想實踐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三十二期,頁 97-133。
- Appadurai, Arjun.(阿君.阿帕度萊)著,鄭義愷譯。2009。《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Moder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 of Globalization.)。台北:群學。
- Austin, Jessica R. 2021. Fan Identities in The Furry Fandom. New York: Bloomsbury.
- Courtney N. Plante., Stephen Reysen, Sharon E. Roberts, Kathleen Gerbasi. (2018) “AnimalsLike Us”: Identifying with Nonhuman Animals and Support for Nonhuman Animal Rights. Anthrozoös 31:2, pages 165-177.
- Gerbasi, Kathleen C., Nicholas Paolone, Justin Higner, Laura L. Scaletta, Penny L. Bernstein, Samuel Conway, and Adam Privitera. 2008. “Furries from A to Z (anthropomorphism to zoomorphism).” Society & Animal 16(3): 197-222.
- Hills, Matt 著,朱華瑄譯。2009。《探究迷文化》(Fan Cultures.)。新北:韋伯文化。
- Jenkins, Henry. 2012.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2nd ed.).New York: Routledge.
- Hsu, Kevin J., Michael J. Bailey. 2019. “The “furry” phenomenon: Characterizing sexual orientation, sexual motivation, and erotic target identity inversions in male furrie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8(5): 1349-1369.
- Soh, Debra W., James M. Cantor. 2015. A peek inside a furry convention. Archives of SexualBehavior, 44(1): 1-2.
- Stedman, Chris(克里斯.史特曼)著,鄭淑芬譯。2021。《數位世代的真情告白》(IRL:Finding Realness, Meaning, and Belonging in Our Digital Lives)。新北:潮浪文化。
- Strike, Joe. 2017. Furry Nation: The True Story of America’s Most Misunderstood Subculture.California: Cleis Press.
- Turkle, Sherry(雪莉.特克)著,譚天、吳佳真譯。1998。《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台北:遠流出版。
- Roberts, Sharon E., Courtney N. Plante, Kathleen C. Gerbasi, and Stephen Reysen. 2015. “The Anthropomorphic Identity: Furry Fandom Members’ Connections to Nonhuman Animals.” Anthrozoös 28 (4): 533-548.